乔木

青山故国,乔木苍苔。依依素影,何处飞来。

黑暗爱丽丝掉进东方兔子洞——《桃花源记》乱谈

总觉得《桃花源记》的缘起与《爱丽丝梦游仙境》有种诡异的相似,简直是跨越时空的不谋而合:某个人,被某种事物吸引,穿过洞口,进入奇幻世界。不同的是,爱丽丝的旅行是从荒诞里品出趣味,渔夫的奇遇却在“正常”中处处透着荒诞。


陶渊明开篇这样写:“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”——渔夫迷路了,只敢顺着小溪走,不知道走了多远,忽然发现一片桃林。什么样的桃林?“数百步”,是看不到尽头的广阔;“中无杂树”,一棵其他的树都没有(其实这是很不自然的,野生的树林怎么可能只有一种树呢);而且“芳草鲜美”,草地碧绿到了令人瞩目的地步。


这一切都太不真实了,所以“渔人甚异之,复前行,欲穷其林”——这桃花林难道真的没有尽头吗?难道只是他的梦或者幻觉而已?


终于,走到头了:“林尽水源,便得一山,山有小口,仿佛若有光。”我们可以想象渔夫走了很久很久,越走越忐忑,越走越后悔,到这一刻一定忽然松了口气(终于到头了!还以为会走死在桃花林里!),随即升起更大的好奇:山洞能透光,说明它是通的,那么它的另一边是什么呢?


所以他“便舍船,从口入。初极狭,才通人。复行数十步,豁然开朗。”他看到了什么?


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——土地不是天然就是平的,要人开垦耕耘才能变平,这说明这里有人长期居住劳作,是安居之地;

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——美池,可以想见,是有鱼有菱藕的,桑可供蚕织丝,竹笋可以吃,竹竿削成篾片可以做生活用具,说明这里衣食所需一应俱全,是乐业之所;

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——阡陌指的是田间的土地,“田”其实是个象形字,因为田是一块一块的,农民顺着田垄小道走到深处去耕作,灌溉的渠道也顺着阡陌来安设,“阡陌交通”,大家都不在自家的田和别人家的田之间设障碍,互不设防,鸡犬相闻不用解释了,是老子关于理想国“清静无为”的观点,总之说明这是个民风淳朴相亲相爱的地方;

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悉如外人——这一点其实很奇怪,至于具体为什么奇怪,之后再说;

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——“黄发”就是“黄毛丫头”那个黄发,指的是小孩子的乳发,又细又软,显得颜色浅,而“垂髫”是发型,成年人要盘发髻的,扎辫子散头发的当然是孩子,小孩可以肆无忌惮满街跑,说明治安好,民风淳朴的又一个例证。


我们可以想见,渔夫一定愣住了。走过似乎无穷无尽的桃花林,丢下对渔民来说命一样珍贵的船,辛苦地挤过狭窄的山洞,眼前竟然是无处不美好的人间仙境!他可能是站在原地怔怔地环视,从最直观的“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”,到池塘树林等等大片景物,再到田间小道这样的细节,然后是人,人的衣着和神态,他一直看也看不够。


一个大活人直愣愣地杵在那儿,怎么可能不被注意到呢?于是村民们“见渔人,乃大惊,问所从来”——你这家伙,从哪儿冒出来的?!渔夫“具答之”——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把全过程交代了个干净。可能正是这种坦诚的态度感动了村民,当然也有他们本来就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的因素,“便要(邀)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”——不要看轻了这几个字,酿一斤酒要十斤粮食,很珍贵的,而且喝酒误事,古代朝廷是严格管理酒务的,而古人养鸡主要不是为了鸡肉,而是图它下蛋,除非母鸡老了病了,是很少舍得杀鸡的,这招待实在太殷切了;而且“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”——不是少数几个人,大家都对这个外来人员(以及他所联通的“外面的世界”)非常好奇。


于是大家喝酒吃肉,边吃边聊。“聊”当然是双向的,单方面问单方面答岂不就成审讯了?村民对渔夫感到好奇,渔夫当然也对村民们怀有好奇,首先想到的问题显然是:“你们为什么待在这儿?”


村民们“自云先世避秦时乱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,不复出焉,遂与外人间隔。问今是何世,乃不知有汉,无论魏晋”——哦,居然是先秦的遗民!


渔夫掰着手指告诉村民们,外面已经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,村民们当然要问:这是什么东西?渔夫理所应当要回答,“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,皆叹惋”——大家听了,“叹惋”。如果外面的世界歌舞升平,怎么会叹惋呢?应该是兴奋、是跃跃欲试才对。可他们叹惋,真可怜啊,外面是六百年血泪横流,桃花源里只有日复一日的安宁。所以大概是同情这个可怜的外来客吧,“余人各复延至其家,皆出酒食。”


桃花源的人们可能是想把渔夫留在这儿吧?反正外面是民不聊生的乱世,留在这里对渔夫自己来说也是一件好事?但是“停数日,辞去”——他坐不住了,他还是要走。村民们没有拦他,“此中人语云,不足为外人道也”——这句话说得很低声下气,“我们这儿没什么值得别人谈论的(所以请你千万不要和别人说啊)”,这简直是在央求了。为什么?


因为逃民是非法的。


我们都知道古代有严刑苛法又有地主豪强,尤其如果遇上暴君,可能你正农忙的时候皇帝召你去修宫殿,你要收获的时候皇帝逼你去上战场,更不要说小地主的欺压和虐待。那么你可不可以跑路呢?惹不起躲得起嘛。


不好意思,不可以——你以为这个社会是谁在养活谁,能让摇钱树跑了?


所以逃民是非法的,逃民一旦被发现是会死得很惨的,而举报逃民是有奖励的。桃源人知道自己的身份是危险的,桃花源的安宁在强权面前脆弱得像鸡蛋壳,身家性命全系于渔夫的嘴皮,所以大张旗鼓地请客,小心翼翼地请求:你看我们对你这么好,你可别把我们卖了啊。


渔夫应该是答应了,人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嘛。可是他到底都干了什么呢?“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”——他拿回了船(之前留在山洞外的船),沿着小溪归去,到处留下标记。到这里都还可以解释成他还想以后回来拜访对不对?但是,接下来是“及郡下,诣太守,说如此”——他把那些热切殷勤的村民们,出卖了。


太可怕了。村民们知道有被出卖的可能,他们完全可以杀了渔夫,毕竟死人绝对不会泄密,而外人绝对不会知道有个世外桃源里面死了个渔夫;不敢杀人,也可以硬留或者软禁嘛。但没有,他们什么都没做,只是求他“可别说出去啊”,他答应了,他们就信了。何等善良的、何等纯洁的、何等天真的、何等可悲的人!


事情到了这一步,你不能不揪心:完美的人间仙境,就要被一个利欲熏心背信弃义的小人毁掉了吗?


别急,深呼吸,再往下看。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,寻向所志”——哎呀完蛋了!掀开眼皮再看一眼:“遂迷,不复得路”——狂拍大腿,还好还好,桃源保住了!


这是作者的慈悲,是陶渊明挥动他的巨笔,强行缔造一个美好结局。我们可以想象桃源人是绝不出来的,所以不可能是他们改换了标记误导了渔夫;而外界没有人知道桃源的存在,又怎么会改动标记保护桃源?这是非自然的结局,是叙事层面之上的作者,他固执的意志。


可以想见,渔夫不会有好结局。以他的身份能见到太守,完全是因为他声称能送给太守一份捕捉逃民的大政绩,太守大喜过望地派人去寻,却一无所获,失望和被愚弄的怒火会向谁倾泻?


但渔夫是个利欲熏心背信弃义的小人,我们不同情他。


——真的吗?


我们要知道,古代的渔民不是因为喜欢捕鱼、擅长捕鱼而成为渔民,往往是因为在陆地上没有他们的立锥之地。他们甚至根本不在士农工商的序列之内,被列为专门的贱民,世世代代不得解脱。如果你是这个身份,忽然有天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摆在你面前,你心不心动?


他的作为是可以理解的,但不值得原谅。作者专门给他设置了一个对照组,“南阳刘子骥,高尚士也,闻之,欣然规往”——南阳,哪个南阳?“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阳,苟全性命于乱世,不求闻达于诸侯”的南阳!南阳的刘子骥,是一个高尚的“士”。既然是知识分子,当然又有家底又有社会地位,但刘子骥不要,他要出世。


一无所有的渔夫为了功名利禄抛弃桃源,功成名就的刘子骥却要抛弃一切奔向桃源。为什么?


作者专门提了一嘴桃源人来自先秦,“士”这个概念正源自先秦,刘子骥合该回到桃源!不是逃亡,而是归宿!


他得偿所愿了吗?


“未果,寻病终”——“结果”这个词很有趣,既是名词又是动词,你可以闭上眼睛慢慢想象:一棵植物,发芽,生长,开花……终于要结果的时候,死了。


这就是“未果”。


极大的悲哀,泼天的遗憾,匪夷所思的结局。真是奇怪,换成平常的作者,写一个人要去寻找某个事物,其实只有两种可能,要不然找到了,要不然就没找到;但陶渊明哪种都没选,他写刘子骥满怀希望地计划自己的旅程,还没来得及出发就死了。


因为陶渊明不能让刘子骥找到桃源,又不忍心让刘子骥找不到桃源。“不能”,是因为桃源的安宁完全建立在与世隔绝的基础上,容不得任何打扰。而且桃源本来就不是存在于现实中的东西,一个与世隔绝几百年的地方,怎么可能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”?而那几百步无杂树的桃花林,本来就已经暗示了这一切皆如梦幻。“不忍”,是因为刘子骥是陶渊明钦点的高尚之士,寄托了他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追求,他怎么能让自己所喜爱的角色残忍地意识到桃源并不存在?


既不能让他找到,又不忍让他找不到,那么只能阻止他去找。可一个高尚之士一定从心底生发出对桃源的渴望,要阻止他去找,就只能让他去死。


所以只有这样。千古传名的诗人,万古流芳的文章,能想到的结局,只有这样。


比刘子骥的结局更悲哀更遗憾的是什么?“后遂无问津者”——“津”是渡口,比如天津就是天子渡口的意思。没有人再去寻找那个渡口了,没有人向往桃源了。世上只有利欲熏心的渔夫,再没有高尚之士。


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!


你会发现这个社会好像没有给任何人活路。也许你幸运,出身又高脑子又好,那么你是刘子骥,是高尚之士。“士不可以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”,士是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华的知识分子,他们高尚的追求往往要用一生来抵达。所以士常常要被自己的良心折磨,或者疯或者死。当然更大概率你是渔夫,出身低微认识浅薄,那么你被种种因素逼着作恶,然后弄巧成拙,惹祸上身。不要想着跑,哪怕你是桃源人,也照样危如累卵。到底谁能活得好?也许只有太守吧,抛掉所有底线纵情于火狱,但太守在更高的强权之下也不过是蝼蚁。那么皇帝总能有好日子过吧?不不不,乱世皇帝也不值钱,随时可能“天街踏尽公卿骨”。


人间如此。


现在你回头再看开篇。


晋太元中,武陵人捕鱼为业。缘溪行,忘路之远近。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


血腥的风,无边的黑暗,都从铺天盖地的桃花林里汹涌而出了。


评论(1)

热度(73)

  1. 共4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